(2022 Sci. Adv.)揭示地杆菌生物膜蒸发势效应,研制生物膜水伏发电装置

发布者:陈曼发布时间:2022-10-08浏览次数:45


近日,福建农林大学周顺桂教授团队、胡启昌博士在著名国际期刊《Science Advances》发表题为“Waterevaporation–induced electricity with Geobactersulfurreducensbiofilms”的研究成果。文中首次发现硫还原地杆菌生物膜的蒸发势效应,并利用硫还原地杆菌生物膜作为核心材料制备水蒸发发电机。得益于生物膜天然的优异特性,该发电装置可实现持续、高功率密度的发电性能(685.12μW/cm2,比同类器件输出功率高约2个量级)。该研究将微生物引入水蒸发诱导发电技术中,拓展了水蒸发诱导发电的材料选择,极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膜水伏发电技术的应用潜力。



引言

占地表约71%面积的水资源,不仅对生命至关重要,更是巨大的能量载体。遗憾的是,大部分能量都因蒸发而流失。而水蒸发发电机(WEGs)可通过蒸发过程将环境中的热能转换成可使用的电能,凭借其高度自发且可持续的发电能力受到关注。2017年,NatureNanotechnology杂志上首次报道了利用表面亲水处理过的多孔炭黑制备WEGs,其可通过水蒸发诱导产生持续电能。随后的研究发现,多数水蒸发发电的材料都具有比表面积大、亲水性和带电表面等特性,如碳纳米管、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等纳米材料。经过几年发展,尽管WEGs在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但传统的WEGs输出功率低、适用材料少、制造工艺复杂和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。因此,本研究提出一种简单、经济的硫还原地杆菌(Geobactersulfurreducens简写G.sulfurreducens)生物膜水蒸发诱导发电技术。该技术可实现持续发电,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可达685.12μW/cm2,比目前已报道的同类器件的输出功率高约2个量级。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WEGs的发电性能与生物膜内部因素之间的相关性,为进一步拓宽和发展微生物膜水伏发电技术提供指导。



图文导读

生物膜的制备和表征

1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结构和表征。(A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和发电装置的制

过程。(B)光学显微镜下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放大图。(C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横截面扫描电镜图。(D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FTIR光谱图。(EG.sulfurreducens菌液的Zeta电位。(F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EDS图像。


将离心重悬浮后的G.sulfurreducens菌液均匀涂覆在载玻片表面,干燥后获得表面平整的生物膜(图1B)。在生物膜两端连接惰性金属作为电极,将生物膜下端浸没于水溶液后即可发电(图1A)。生物膜的厚度约为10微米(图1C),膜内部由杆状细胞组成,且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。硫还原地杆菌生物膜含有丰富的极性官能团,与水滴的接触角为59°(图1D),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硫还原地杆菌带负电(图1E)。EDS能谱结果显示COSN元素均匀分布在生物膜中(图1F)。上述结果表明成功制备生物膜,具有良好的亲水性。



生物膜WEGs发电性能

2:生物膜WEGs的发电性能。(A)电流-电压曲线;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取自电流-电压曲线的坐标截距;最大功率密度可以通过Pmax=Vm×Im计算。(B6小时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测试结果。(C87个生物膜WEGs的功率密度直方图。(D)不同负载电阻条件下的功率密度值。(E6个小时的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测试结果。(F)本工作中器件的功率密度与文献结果对比。


将生物膜的一端浸没于水溶液后,接入电学测试系统测试其发电性能。电流-电压曲线显示该装置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为0.53V2.28μA(图2A)。通过6小时的连续测试发现该装置可长时间维持这种电压和电流(图2B)。87个发电机的测试结果表明生物膜WEGs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发电性能(图2C)。该发电机在负载500KΩ时,输出功率约为293.12μW/cm2,可连续发电6个小时(图2DE)。通过优化后的发电机的发电性能,最大功率密度可达685.12μW/cm2,比目前已报道的同类器件的输出功率高约2个量级(图S20(见原文附件)和图2F)。


生物膜WEGs发电性能的影响因素


3:发电性能影响因素分析。(A)蒸发速率对发电性能的影响。(B)溶剂极性对发电性能的影响。(C)溶液电导率对发电性能的影响。(D)孔径结构对发电性能的影响。(E)排除垂直方向湿度差对发电性能的影响。(F)排除水平方向湿度差对发电性能的影响。


为探究生物膜水蒸发诱导发电机性能的影响因素,本研究分别对水蒸发速率、溶剂极性、溶液电导率、生物膜平均孔径进行了实验分析。具体如下:首先,蒸发速率是发电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。通过调节温度以控制水蒸发速率,从而研究研究了水蒸发速率对WEG发电性能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随着蒸发速率的增加,WEG的发电性能随之提高(图3A)。其次,为了确定离子化程度对蒸发发电性能的影响,测试了WEGs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发电性能(图3B)。结果显示,WEGs在极性越高的液体中,发电性能越强(图3E)。由于在极性越高的溶液中,细胞膜表面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越高,故而游离出来的H+或者NH4+越多,通过毛细作用造成的电势差就越大,故而发电性能越强。本研究通过控制盐溶度调控溶液的导电性,从而研究导电性对器件性能的影响。结果显示随着溶液NaCl浓度的增加,溶液的导电性增加,WEG的功率密度随之增大(图3C)。通过在表面施加不同的垂直压力,获得了不同孔径结构的生物膜,从而研究孔径结构对发电机性能的影响,结果表明生物膜的平均孔径越小,发电机的发电性能越强(图3D)。此外,为进一步验证WEGs的发电是来源于水蒸发过程的诱导,本研究增加了排除垂直方向(图3E)和水平方向(图3F)湿度差对发电机性能影响的实验设计,结果进一步证实WEGs发电来源于水蒸发的诱导。


生物膜WEGs的发电机制

4:发电机制。(A)利用PLS-PM分析导电性,离子化程度,平均孔径和蒸发速率对功率密度的影响。红色和绿色分别表示正和负效应。较大的路径系数显示为更大的字体大小和更宽的箭头。(B)从PLS-PM衍生的标准化直接和间接均值效应。(C)机理示意图。

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(PLS-PM)分析水分蒸发速率、离子化程度、电导率和孔隙结构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。其中水分蒸发率、电离水平和电导率是输出功率的正相关因素,而平均孔径是负相关因素。此外,标准化平均效应表明,水分蒸发速率、电离水平和平均孔径对输出功率有明显的直接影响,而孔径和电导率对发电性能的间接影响较弱。G.sulfurreducens生物膜天然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,为水分子及离子迁移提供了大量的微孔通道。当生物膜底端接触水溶液后,由于毛细作用的驱动,水溶液进入生物薄膜;同时在水蒸发效应的牵引下,进入生物膜的水溶液通过微孔通道向膜顶端方向运动。此过程中,生物膜中丰富的亲水基团易与水接触并解离产生阳离子(如H+NH4+等),伴随着水溶液迁移至顶部,这个过程会产生流动电流,并在垂直方向(平行于电流方向)上的顶部电极处产生更高的电势,形成垂直方向的电势差。而得益于毛细作用和水蒸发的共同作用,使得该装置能够连续发电。


应用

5:发电机的应用演示。(A5个发电机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,及其串联/并联后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。(B)开路电压随发电机串联个数增加的变化。(C)短路电流随发电机并联个数增加的变化。(D5个发电机串联后为电容充电。(E)电容点亮LED灯。(F)电容点亮“FAFU”字样的LED板。(G)单个发电机为不同电容充电。


生物膜WEGs的发电性能可通过简单的串、并联实现放大。通过串联放大的发电机组可为商业电容充电,然后用于点亮单个LED和“FAFU”字样的LED板。同时,利用单个发电机也可为不同电容充电至0.4V电压左右。以上结果证明微生物膜WEGs具有极好的实际应用潜力。


小结

本研究采用工艺简易、材料廉价的方法制造了一种可持续绿色的生物膜水蒸发诱导发电机。该发电机可持续输出0.5伏的开路电压和2微安的短路电流,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可达685.12μW/cm2。此外,该发电机的发电输出性能可以通过简单的串、并联方式实现放大,从而为电容充电和小型电子设备提供电源。本研究为发展基于生物材料的水伏发电技术提供了新方法。


本文以胡启昌博士、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马雍基为共同第一作者,周顺桂教授为通讯作者,福建农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。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(41925028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1977281)、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(CXZX2020101A)的资助。


作者简介

周顺桂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国家杰青、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,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。长期从事土壤生物电化学、有机固废生态循环利用基础理论与新技术研究。主持国家杰青、国家86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8项)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30余项。以第一/通讯作者在ScienceAdvancesISMEAngew.Chem.ES&T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,他引9000余次,H-index53,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(其中美国专利2件、PCT专利3件)。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、光华工程科技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第五)、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(第一)、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(第二)、广东省发明专利优秀奖(第一)、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(第一)等。


胡启昌,福建农林大学讲师,硕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微生物薄膜电子器件、光电传感器等研究。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省、地厅级等科研项目。近年来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sAdvancesNanoEnergyAppl.Phys. Lett.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。曾获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、五四青年个人奖章。

马雍基,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,师从周顺桂教授。主要从事微生物膜水伏发电研究。


原文信息:

链接: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adv.abm8047

DOI:10.1126/sciadv.abm8047